作者介紹|老干部張局系駕仕派資深老司機密斯特張,新晉奶爸,85后,定居成都,有小孩后對車輛空間有強烈需求,潛在“再購”典型。買車思路不偏不怪,喜歡主力品牌。
電動車會讓人上癮,即便它偶爾也會把你搞得有些狼狽。
家里的第二輛車要不要買一臺純電動?或許你只有親身體驗一段時間純電動車以后,才能有更清晰的感受,作出不會后悔的選擇。幸運的是我剛好有這樣的機會,駕仕派自購的威馬EX5長測車到了我手上以后,前后開了近一個月,下面和大家分享心得。
首先,這臺純電動車對我出行方式的改變是巨大的,而其很多真實使用感受是之前憑空想象所體會不到的。
比如,開個10多公里去吃碗面這樣的事兒我經常干,因為成都有很多好吃的面館在老城區,在以前開車過去汽油錢都要比一碗面還貴——當一碗面直接賣40塊,你開車去吃它沒有問題;但當一碗面賣10元,而你需要花40元油費停車費并且跑大老遠去吃,你肯定會進行一番糾結。
而現在手里有一輛純電動車,和油費比,10多公里“燒電”的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所以如果嘴巴想吃你腿腳勤快點就可以了。
并且,這樣的場景除了不受汽油車每周一天的尾號限行制約外,還可以在停車便利性(成本)上得到好處——比如成都一環內10元起價的街邊臨停車位,新能源車可以享受2小時內免費的政策,我不用再像以前那樣擔心停在非指定區域被交警貼條,大大方方找車位去停。
這些表面上看似基于“摳門”思路得出來的便利性,實際上代表了不少人的一種生活思維方式,例如我一個創業成功(小有錢財)的同學,在坐進威馬后就向我分享了同樣的理念,對了,他買的是一部特斯拉。
類似這種“吃面思維”,很多出行場景在切換到純電動車后都發生會改變,比如你愿意開更遠的距離去剪頭發,你愿意專門去挺遠的某家老字號買鹵菜……你會變得“更累”,因為電動車打破了基于成本或環保考量所帶來的出行慵懶思維。
當然,你老婆可能會更頻繁的要求你……接送上下班了!
第二,燃油車時代“環保省油”的開車習慣,在切換到電動車后發生了徹底改變。
比如快速路上,你會更頻繁的一腳“電門”緊跟一腳剎車的去超車,這種駕駛行為產生的對于能耗的“負罪感”大大減輕甚至沒有了。路口時你也不會因為想要節油而早早的收油用“慣性”通過。
另一方面,電動車扭矩大、加速快是普遍特性,基于此,開快車也會成為一種習慣。
所以事實上如果你要購買一款純電動車,那使用中對于操控的要求可能反而會比以往駕駛燃油車更高、更苛刻,這點你有想到嗎?
如果你的車操控平庸,電動車帶來的全新駕車習慣會放大車的平庸,讓你時時刻刻的嫌棄它;
而如果你的車操控夠棒,也會讓你有更多的機會去享受它,讓這方面的溢價花得更值。尤其是跟發動機排量大、駕駛性能出色的豪華車相比,這樣的對比更強烈,后者常常會在激烈的操控中跑出百公里15L以上的油耗來,使你不忍心開得太激烈,但如果你不讓它撒歡奔跑,相當于又把高性能的大幅溢價給浪費了,好比你用更多的錢買下奧迪RS5卻把它當奧迪A5在開。而這種糾結,在電動車上就不存在。
基于此,特斯拉和蔚來較高的定位,榮威開發Marvel X,以及寶馬i8、奧迪E-tron這些高階電動產品的邏輯顯得更有道理。
第三,電動車的里程焦慮比我之前想象的要更嚴重,而且焦慮的種類也比我想象的多。
第一種焦慮是激烈駕駛狀態下電量的更快減少。
我們這臺威馬是EX5 400創新版,理論續航里程400公里。你認為它實際能跑多少公里?大多數人的主觀判斷和網上的輿論大部分傾向于300多公里一點。
而以我的真實使用經歷,大多數情況下EX5 400的確能續航300多公里,但基于不同工況(例如全程高速、激烈駕駛、惡略天氣等因素),200多公里電量從滿電變成0也是有可能的。
比如有一次我開一趟單程50公里、往返100公里的行程,出發時還有52%左右的電量,而由于是通往新區的快速路,路況極好、車極少、紅綠燈只有幾個,所以開得比較激烈。去程到達后,剩余電量接近30%。我想的是,既然去程耗電沒過半,那回程肯定夠用了吧。但回程時路程還未過半,電量就掉到了10%,毫無疑問,此時我已經開始擔心。
不敢再激烈開,并把空調風量調小,而電量下到3%左右時,我無比心慌了。于是換用最省電的方式開,甚至扛著下午的陽光暴曬把空調徹底關掉——事實上早上的去程我都還沒有開空調,并且這也不是冬天,而寒冷天氣對電池電量的消耗更加具體。
在離最近的快速充電樁還有5公里左右時,電量跳到了0%。按我以前的經驗,這個時候還能跑一跑,最后有驚無險的“賴”到了電樁。盡管這次沒在路上趴窩,但回程的這最后半個小時真的太讓我焦慮了!
第二種焦慮,是你就算已經將一切都提前規劃好,但你去的那個陌生的充電站也可能把你搞得很慘。
這樣的焦慮是我拿到這部威馬EX5當天就給我的一個“下馬威”。由于長測車在我們幾個同事手里輾轉,所以我們并沒有在誰家安充電樁,也就是說不確保每天它都是滿電狀態。
我找趙老師拿車時,剛好那天電量只有10%多一點。我當時是要去老城區修手機,于是查到離目的地最近的一個充電站。很明顯,我并不知道這個充電站的具體情況。
而到了以后發現只有4個快速充電樁,更悲催的是,居然沒有一個能沖進去電!我撥打了特來電客服電話,對方告知我快充樁都是正常狀態,并詢問我“是不是因為電池電量太低了……”,他們建議先用充電站的慢充頭充電,沖至15%以上再換快充。
這明顯是個糟糕的方案。一方面,如果我這樣做的話,就沒辦法按計劃的一邊給車充電一邊去辦事情;另一方面,按照趙老師的經驗,以及我之后長測的經驗,這種“15%以下不能進行快充”的說法完全就是胡扯——0電量都是可以快充的!
所以最后我仍懷疑這個電站的快速充電樁有問題。而當我將這件事拿到駕仕派讀者群里討論時,有小伙伴告訴我:一些充電樁雖然在供應商網絡系統里顯示為正常,但實際上并沒有接電。至于原因,可就不敢胡亂猜想了……
最后這件事的結果是,還好慢充頭子能沖進去,而如果慢充也不能沖那就慘了,因為那次只剩不到5%的電量,真不敢想象它是否會在挪去其它充電站的路上趴窩。
這種對充電站情況的未知性,當然還包括“是否遇到排隊”這個問題,比如你的計劃是只有1個小時的充電時間,但到了以后如果遇到排隊那計劃(行程)就會被打亂。
第三種焦慮,是經常沒時間充電,早上則不敢開它出門。
這種焦慮大多數出現在自己家沒充電樁的情況下。你不可能每天都有時間(或心情)在下班回家后專門花一個小時去充電站充電,所以第二天早上你的車也許只有20%的電量;或者,你的車在第二天早上還有30%/40%的電量,但也許這一天的特定行程仍會超出剩余電量的范圍……在不少時候,你只能選擇開燃油車或其它交通工具出行。
所以我要特別強調的是,如果你是作為家用選擇純電動車(而不是別的用途),那前提條件一定是你家能夠(有條件)安裝充電樁,否則會有不少煩惱。
至于對純電動車的其它焦慮,其實大家都想得到,比如說不能遠行,不說很遠的,哪怕是單程150公里、往返300公里的目的地,標稱400公里續航的電動車,你敢在中途沒有充電設施的情況下載著家人跑往返嗎?
奶爸結論:
有些事情,不切身體驗永遠得不出準確判斷。電動車對生活帶來的改變比我想象的要多,同時產生焦慮也比我想象的多。理想的家庭用車模式,應該是一臺電動車配一臺燃油車,并且電動車作為主力車使用,檔次盡可能高點,操控盡可能好點。但還是那個前提:你的住所能安充電樁!
至于對這臺威馬EX5本身使用體驗如何,同樣是有太多之前想象不到的感受——既有特別棒的地方,也有讓我失望的地方……我將在下一篇稿件中專門為大家分享對它的細致評測。
那現在是購買電動車的理想時機嗎?你選擇買最后一部燃油車,還是超前一點買一臺電動車?請發出你的聲音,評論區見!
文圖原創|老干部張局
推薦閱讀:中華網商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