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智能手機實現了全國范圍內的普及,手機的更迭換代的速度加快,消費者更換手機的頻率也隨之越來越高,與此同時,也造成了大量手機被閑置、廢棄。
手機廢棄,一方面帶來了大量的電子垃圾,嚴重制約了我國環保事業的發展;另外一方面,造成了大量的資源浪費,因為從廢舊手機中煉的金屬比例要遠高于礦石的提煉比例,僅以廢舊手機電池來說,每噸就可提煉出100克的黃金,蘊含著豐富的回收再利用價值。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分析,以我國現有的10億部舊手機存量來說,按照百分之二的回收率計算,假設每部舊手機估值200元,我國手機回收處理市場規模就將達到2000億元。而與之相對應的是,我國的手機回收處理尚沒有建成暢通、可靠的回收渠道,目前手機回收率尚不足百分之二,行業標準亟待建立。
從國際上范圍上來看,目前,國際上較為普遍的處理方式是由手機生產商或運營商開展手機回收工作。以日本為例,廢棄的手機由手機品牌商將個人信息消除后進行回收,再低溫焚燒提取其中的可利用資源,為提高回收率,日本政府還給主動配合回收工作的人員以資金獎勵;而英國作為最早實行手機回收的國家,由手機生產商負責回收處理。
就我國的現狀來說,2014版《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目錄》中,將手機作為重點項目列入其中,并規定該目錄自2016年3月1日起實施,這預示著我國手機回收的渠道正在搭建。加上,當下各大手機品牌商、電商不斷發展以舊換新的手機回收業務,消費者對手機回收處理的接受程度不斷提高。但是手機與其他電子產品不同,手機上存有大量的個人信息,回收估值低、個人信息泄露風險大,仍是制約我國消費者選擇手機回收的關鍵要素。
從長遠來看,隨著行業技術的不斷進步,個人信息泄露的問題將得到解決,隨著行業標準不斷完善,手機回收處理行業將不斷走向規范化,而消費者對手機回收處理的接受程度必將隨著上述問題的解決進一步提高,到那時,需求與市場將形成有效對接,手機回收處理市場將迎來大爆發。對于市場參與者來說,誰能最先進入市場、解決關鍵的技術問題,誰就能最先在這千億規模的市場中獲益。
推薦閱讀:廣東時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