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站君要給大家一個忠告:近期想買什么電子產品趕緊買,越往后可能越貴!
智能硬件小站 文 | 宮永咲
雖然2017開年才幾天,但小站君還是要向大家報告一個壞消息:今年以手機、智能電視為代表的3C類產品將掀起漲價狂潮,其它品類的硬件產品恐亦難幸免。
相信長期關注相關產品的朋友應該也看出這個苗頭了。大約從去年11月底開始,智能液晶電視的價格已經出現了上漲趨勢,無論是傳統品牌還是互聯網品牌,在經歷了“雙十一”的熱銷后,都把接檔產品的價格普遍上調了20%以上。而且,這個局面一直持續至今,并在年末這個本該打折促銷的銷售旺季絲毫沒有價格松動的跡象。
無獨有偶,雖然手機行業年底鮮有新品發布,但為數不多的新款機型的發布價明顯較前代產品為高。更詭異的是,許多早已上市的舊產品非但少有降價舉措,反而在不定時刻默默地進調高了價格。這樣的畫風與之前手機一上市就降價、上市越久降價越狠的畫風相當不搭。
本著助人為樂的精神,小站君決定給大家分析一下這股漲價風背后的緣由,同時也給大家一個忠告:近期想買什么電子產品趕緊買,越往后可能越貴!
原因一:上游元器件產能下降、單價上揚
這個因素可以說是根本原因,但它其實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全球經濟的持續不景氣。一般情況下,經濟蕭條會淘汰一定的產能,而當這種淘汰發生在產業鏈上游時,下游的終端產品必然會漲價。
舉個例子。一臺平板電視的液晶面板約占整機成本的70%左右,所以液晶面板的價格波動直接關系到電視的售價。從2016年開始,以日韓為首的面板廠商紛紛出現了狀況:夏普因為無法承受巨額虧損而被富士康收購;三星宣布在年底關閉占全球大尺寸面板產能4% 的G7生產線;松下的8.5代線在8月停產。國產面板廠商京東方在努力了十余年后終于迎來了產能的大幅提升,但等待其的卻是連續虧損。這種形勢下,從去年4月份開始,不同尺寸的面板價格相繼出現了40%——60%的漲幅。
也就是說,眼下國內外的面板廠商正在產能上洗牌,目標是砍掉虧損產品,將產能建立在更有保障的盈利基礎上。由此,之前基于大產能攤薄成本的低價格時代將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產品價格高企。
相比之下,手機因為構造復雜而會承受來自多個元器件供應層面的壓力,比如處理器、攝像模組、傳感器、屏幕等。并且,這些元器件中的進口產品隨著目前人民幣貶值趨勢明顯,會遭遇結算價格的攀升,進而引發成本上揚。
更糟的是,據最新報道,其它類別的元器件廠商也在醞釀新一輪的漲價。比如,LED芯片巨頭三安光電在近日發布的一則漲價通知就刷遍了行業人士的朋友圈。
原因二:行業環境和商業策略的改變
這個原因就比較好理解了。首先,企業并不會賠本賺吆喝。雖然近年來國產3C產品經歷了一波又一波的降價潮,給人一種撿了大便宜的感覺,但是商業本質告訴所有人,低價競爭策略是不可持續的,羊毛終究還要從羊身上薅。商家在經歷了低利潤率的痛楚后,必定會提高售價并讓消費者買單。
其次,隨著行業模式的成熟以及用戶群體的增長,大廠家開始追求自己的品牌溢價。這也是近來不斷有高價國產手機問世的原因之一。
當然,也有專業人士表示,本次漲價風潮屬于行業價格波動周期現象,2017年漲價趨勢不可避免,但后期也會出現價格回落。
然而小站君想說的是,對于消費者而言,無論怎樣產品漲價都不是好事。在這個充滿套路的時代,賣家的花樣越來越多,買家也只有精修內功見招拆招了。
智能硬件小站原創,圖片來自互聯網,轉載請注明出處。
推薦閱讀:長沙熱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