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注定是國產智能手機競爭較為激烈的一年,因為國內這些“友商”已經開始把類旗艦級的智能手機的價格底線下探到一千元左右,先有魅藍 metal 和樂視手機 1s,后有小米想要推出紅米 2 Pro。當金屬機身、指紋識別這些旗艦級手機該有的配置成為千元機的標配,試問這些“友商”,你們的高端智能手機還怎么賣得出去?
幾年前,隨便找出一臺中華酷聯的智能手機,它的價格大多都是要 2000 塊起步。這樣的機子不僅配置低,做工一般,體驗也是非常糟糕的。而今天一臺千元機就具備旗艦機該有的配置和性能,消費者又何必多掏出一千塊額外購買“情懷”呢?
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當正面干不過別人的時候,就會跟隨別人的步伐,走一樣的策略。所以性價比這種東西,現在已經濫大街了。跟抗生素一樣,性價比用得多也會變成危害,而這個逆變的過程往往很少人察覺。而最終這種危害會變成廉價化,成為一種標簽貼在國產手機這個品類上,就像一種毒藥,慢慢毒害著國產手機行業。
引用一加手機 CEO 劉作虎的話:
“大家都在脫衣服,曬配置、參數,中國手機市場就像一個屠宰場。”
雖然說智能手機的價格越低,對消費者來說是件好事;但對于整個國產智能手機行業來說,卻是一個極大的危害。不管是整個手機供應鏈的上下游都飽受了國產手機廉價化的影響。廉價壓縮了手機元器件以及零部件的利潤,原先一塊高通處理器的批發價已經遠低于從前了。這些從高通的財報以及今年二月份在國內接受 9.75 億美元的反壟斷案罰款,都能看出這些手機的供應鏈已經被置身于被動無奈的境地。當然了,消費者不會考慮這些。因為這些供應商賺多少錢又不是消費者應該擔心的事。
但我們都知道高新產業都需要大量的研發經費,羊毛出羊身上。而當供應商的利潤被縮減,研發方面的投入也必定跟著縮水。這樣就會導致技術和創新發展變慢,試想一下五年前的 PC 性能早已被當前的手機所超越,如果手機廉價化持續發生,五年之后的手機的性能還能不能超越如今的 PC 呢?
不管是什么人,或多或少都會在意自己的面子。雖然手機只是一件普通的“日常用品”,但在多數場景下已經成為人與人之間心理暗自衡量別人的標準。比如“拿 iPhone 6s 玫瑰金的女生就會暗自被打上白富美的標簽”,即使這種衡量標準根本就不準確,但多數人心理也不禁會這樣想。國產手機這種越來越高配低價的趨勢,勢必也會加劇人們這種想法。就像前陣子國產手機不能上飛機這種看似荒唐的鬧劇,正是國產手機被打上廉價標簽的一個危急的信號。
大多數時候,人們總是會覺得 iPhone 比其他任何一臺國產手機“高貴”,這里面包含很多因素。當然了,售價是比較直觀的原因。自古以來,人們就喜歡用價格來衡量商品的價值。當廉價已經淪為一種消費者的習慣,成為一種國產手機的發展趨勢;我想,任誰也不會愿意花更多地錢去買一臺國產手機。不僅是品牌價值的掉價,更會成為消費者的印象。就像小米一直想擺脫性價比、擺脫廉價的標簽;不管是推出高配版的小米 note 還是女神版的,它在這條去廉價化的路上都會一直“舉步維艱”。當廉價化的風潮持續,到頭來危害的是整個國產手機市場。也許以后,每個廠商都要為現在的高配低價付出代價,步上去廉價標簽的這條不歸路。
許多廠商認為,只要它賣的手機配置足夠強、售價足夠低;它就能占領市場、逼退其他“友商”,成為銷量的王者。但它們不知道,其他的廠商很多也是這么想。所以當業內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把旗艦機該有的配置挪到入門級千元機的時候,其他的“友商”也會很快成為追隨者。沒過多久,金屬機身,指紋識別的千元機通街都是。
而付出了高昂的研發成本,壓縮了自身的利潤。對廠商有什么影響?至于它有沒有賺到錢,我們真不知道?但有一個很有趣的例子,就是我們會經常看到一些品牌一個月推出一款手機,而它的千元機時常把它自家的旗艦機悄無聲息地扼殺在懷里。做過電商的都知道,爆品的利潤通常都是很小的,而利潤就是隱藏在售價較高的產品上,但千元機與旗艦機本身就是一種競品,不可能成為互補商品;而配置和性能相近,導致了千元機和旗艦機更不可能成為替代品,你覺得它真的會毫發無損嗎?
當廉價成為主流,整個手機市場的秩序都被打亂。年初的時候,消費者用一千塊加價搶到了一臺配置相當于旗艦級的手機;幾個月后,這個品牌又推出了一款售價更低,配置更強的手機;再后來,一臺搭載旗艦手機才有的金屬機身和指紋識別的手機一樣才賣一千塊!求這位消費者對這個品牌產生的心理陰影?試問誰能接受,剛買沒多久的手機幾個月后被同個品牌同樣定位的手機所秒殺,在這樣的環境里,誰會一直為品牌的“情懷”持續買單?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也流失了自己的品牌用戶。
總的來說,國產手機廠商如果想要依靠這種“異變的性價比”來占領市場的話,其結果往往是注定要失敗的。任何行業,任何產業都應當依靠創新而不是性價比,才能走得更遠。如果這些國產廠商依然著力于眼前天真的想法,那么只會為自身甚至整個行業帶來極大的危害。
推薦閱讀:新聞視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