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在3月份的時候,Google的Android Wear升級進程圖就暗示了下一次系統更新會帶來的升級功能。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恐怕是對于Wifi功能的支持。
在今天Android Wear的更新報道中,這一功能支持得到了確認。
如今大部分的安卓手表(例如摩托羅拉 Moto 360、索尼 SW3)硬件上都有內置的wifi模組,Google要做的是在軟件上進行激活。在本次Android Wear系統升級之后,wifi的功能將使得:
當你在公司上班、碰巧手機又落在家里時,只要手機連上了網絡,你手腕上的安卓手表就能通過Wifi連接谷歌云服務,借助網絡與手機完成配對,實現正常使用的功能。
安卓手表能夠獨立連接Wifi的前提是,你的手機曾經成功連接過相應的Wifi,這樣手表就能記住所有手機登陸過的Wifi賬號和密碼。如果要連接未知的新Wifi,單純只有一塊手表就辦不到了。
Apple Watch也內置了Wifi模組。在iPhone手機和Apple Watch之間的距離超過藍牙范圍時,手表也能通過連接Wifi連接上手機。雅虎科技記者David Pogue此前還曾在一篇Apple Watch評測文章中提到另一個隱藏功能:
當 Apple Watch 處于一個已知的 Wi-Fi 網絡中, 不管用戶的 iPhone 是關機、沒有電量、甚至不在身邊,Apple Watch 也能自行完成一些有限但很重要的網絡功能,例如向 Siri 發起詢問、收發信息、向其他 Apple Watch 用戶收發涂鴉和心跳消息等。
可以看出,手表對手機的依賴性正在下降。但現階段,手機還是手表完成一系列功能必備的計算中樞。
盡管如此,我還是認為,具備了Wifi功能的手表,和手機的關系其實已經很微妙了。因為加入Wifi之后,手表在手機之外開始具備自己的區分度。
手表在沒有Wifi功能時會顯得很累贅,原因在于,在外出或者其他不那么空閑的使用場景下,盡管手表相比手機擁有更天然的貼身、方便的使用優勢,但換取這種優勢的同時,你褲兜里還是得要揣著一部笨重的手機。這顯然很不合理。
而有了Wifi之后,即使手表仍然不能脫離手機獨立使用,但至少在“外出”這些手表更有優勢的使用場景下,你可以把手機拋開。這不僅是用戶體驗上的一個提升,更是手表在自身定位上寫下的重要一筆。
人們在手機上消耗的時間可以粗略的分成兩種:一種是“大屏需求”,一種是“非大屏需求”。看視頻、刷朋友圈、刷微博、影視娛樂類的屬于大屏需求;提醒類信息服務屬于非大屏需求。
加入Wifi,會讓手表把“非大屏需求”從手機上進一步的剝離出來。當你身上不必同時攜帶兩塊電子計算設備時,人們會在這兩種不同需求的使用場景下選擇最合適的那塊單獨的電子設備進行滿足。
為什么手表更適合滿足“非大屏需求”?因為手表解決這類需求的效率更高。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提到:
PC最開始是為工作和生產準備的,是一臺生產力優先的設備,之后加入了很多娛樂化的元素,但是核心不會變,大部分人離不開PC,是因為工作需要,在PC上消費的時間,最重要的那部分也是在工作。
同樣的,手機最開始是為同其他人溝通和聯系而生的,大哥大,Nokia,或者iPhone,你離不開手機,最大的可能是因為你擔心聯系不上他人或者反過來,擔心跟世界脫節。
智能手機加入了很多傳統手機沒有的東西,更像是一個便攜計算終端,但是最初的核心是抹不掉的。現在,很多智能手機用戶都不用電話和短信了,但是,他們很多時間還是用在IM或者其他社交工具上,干的事情一樣:同其他人聯系。
用這種視角來看手表,你會發現:手表最開始是為了“計時”誕生的,現在的智能手表加入了其他功能,但核心不會變,仍然是服務“時間”的設備。手表最大的意義在于幫助人們從手機中過度消耗的時間中脫身出來,為注重效率的人節省時間。想想你有多少次只是為了查看一封郵件,結果卻刷起朋友圈浪費了幾十分鐘的時間?
讓我夸張一點來說,因為Wifi功能,人們或許會開始習慣在室內使用手機,而在室外使用手表。這個觀點當然不夠嚴謹,只是一種模糊的感覺。室內通常意味著用戶處于一個相對閑適的狀態,或坐著或躺著,無聊時主動尋求娛樂殺時間。在這種情況下,大屏手機無疑是最合適的設備;室外則不同,在公交地鐵上行色匆匆的掏出手機只為了查看一條短信無疑是很痛苦的,而抬抬手腕就舒服多了。
當然,“不能打電話”以及“室外Wifi熱點不足”會是一大硬傷。如果拋開這兩個因素,我非常樂意并且向往這種只帶著一塊手表就可以出門的生活。很多次外出時,我褲兜里揣著的大屏手機硌得自己非常不舒服,僅僅出于這一點,我就愿意從手機換到手表。
推薦閱讀:黑龍江財經網